「所以你很開放喔?」- 我在開放文化基金會(OCF)的日子

rock

 

我很喜歡 OCF 在張榮發基金會場地辦活動時拍的這張照片。

(總之,這是一篇紙短情長所以拖了半年多的實習心得。)

2022 年的春天,我在開放文化基金會(以下稱 OCF)實習了三個月。從沒料想過這次的實習經驗,會形塑我的議題關注及研究所申請路、為我指引一座兼容人文與科技的冒險王國。

回過頭來能談的收穫實在多,在這篇文僅分享自己的實習動機、實習內容以及後續行動。(disclaimer:我只以實習打雜身份路過 OCF 三個月,體驗還淺、經驗很個人,無法代表任何社群。)

。。。

實習動機:簡單來說就是源力覺醒。

外文系怎會亂入推廣開源科技的基金會?來到 OCF 、認識 g0v 之後就知道開放開源不排除任何人,但在這份實習之前,我曾對文組生在科技圈的位置感到迷惘尷尬。 

科技是我每天在用、每天關心,卻不知運作原理的黑魔法。肖想能從麻瓜畢業,我從行銷與翻譯切入、在科技圈周遭徘徊。進入 OCF 實習時,我一腳在外文系延畢、一腳在台灣微軟的雲端部門 Azure 做行銷實習。由於我的微軟主管負責混合雲的開源應用(DevOps、SRE、.NET),在職期間我也參與了許多開源主題的 B2B 行銷及研討活動。 

不停在公司技術文件、行銷簡報裡讀到「協作、敏捷、彈性」的我,對開源的力量感到不可思議:既然連微軟這樣的科技巨頭都在倡導開源的能量,除了改良企業內部維運,開源在公領域肯定有更多我所不知的應用。 

我從 Azure 的活動上輾轉得知了 OCF 的存在,並在農曆年前發現了實習招募的消息。當時在微軟過了半年的我,覺得只從廣告行銷視角研究有興趣的議題,可能會營養不良。想要暫且抽離營利目標、觀察開源應用的我,決定申請基金會的短期實習,看看非決策、非開發者的我能在科技圈裡做什麼。 

年前我就順利與主管 ROCK 哥、執行長 Singing 聯繫面試,表示在三個月的實習期間,想以議題認識為目標,嘗試內容行銷與專案執行。回頭看我真心謝謝自己做了這次嘗試,因為我不僅學會 HTML (應該),還一腳掉進了開放/開源兔子洞並且真的回不去ㄌ。

。。。

實習內容:辦趴、發錢、傳教(?)

年後去基金會報到的我心中緊張非常,結果上班第一天就被帶去吃石頭火鍋。席間才知道基金會的成員從文學、人類、社會、法律、理工無所不包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念及興趣,科技只是議題的其中一種介質。實際工作後,除了從網路自由小聚、內部 Slack 頻道補足基本知識,與不同成員合作的三種專案,也使我發現 OCF 是個生機勃勃的組織。

行銷與設計 — OCF 春季派對

降肉後的第一個專案是籌備 OCF 春季派對。這場疫後久違的實體活動是 OCF 的年度成果報告(詳見我的現場報導),我參與了會前籌備與行銷、會場設計,協助製作主視覺、佈置物及會議簡報。能從美術設計認識 OCF 理念是相當幸運的機會,我在溝通行銷圖素、協力真人開源 RPG 之際,逐步解鎖了 OCF 過去一年的執行成果,也認識了背後貢獻心力的團隊。

視覺不是重點,但因為在乎所以做的很起勁!

有賴清楚明確的需求溝通及反饋,我在很短時間內上手任務內容,途中還和同事們合作產出一篇小有成效的「世界備份日」行銷文。開源開放圈有種輕鬆卻不隨便的 vibe,除了努力工作也要用力玩。

啊~還用公帑印了很大的印刷物,好開心。

行銷與行政 —國際會議獎助計畫

第二個專案是協助「國際會議獎助計畫」的上線,謝謝專案管理ㄕ姊的無私分享,我在這次任務中,觀摩了專案從規劃到落地的行政、行銷眉角,更被提醒了工作/生活的平衡。 

除了搜集 TA 名單,準備不同溝通切角的社群文及廣告信,我也藉著更新基金會官網之機,粗淺學會了 GitHub 操作方法,在 Sublime Text 上生出計畫書的 HTML 檔。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 HTML 有多難寫,而是工作過程中主管ㄕ姊的提醒。


與行政魔法師ㄕ姊的合作時,需求溝通、進度回報、執行檢討面面俱到。終於到官網上線前夕,我因技術困難、和 Sublime text 多奮鬥了三四個小時,遲未見我上線打卡的ㄕ姊發現事不對勁,馬上請來強者同事支援前線,隔天也與我認真分享了設立工作停損點、練習溝通合作的重要。雖然只是簡單幫忙接生專案,這次的任務卻讓我重整了自己的工作心態。對於當時抱著兩份實習、一份接案、多個支線計畫的我簡直醍醐灌頂。 

最後還因爲做到被推坑,有幸成為計畫獎助者,並拜疫情轉線上之賜參與到 RightsCon 2022,發覺了自己對去中心化、數位人權的興趣,目前正在研究所持續探索中。(議程收穫請見嘔心瀝血的心得 “Context Matters” )

議題推廣 — OCF 電子報

我在基金會吃零食的生活到五月結束,不過拜主管們的照顧,實習結束後仍能以寫手的身份與 OCF 遠端連線,從自己感興趣的切角研究開放文化及數位人權,並尋找解決科技難題的開源選項。常常五六百字的稿子,主管們的補充註解比原文還長,學習意義遠大於工作。

通常電子報是議題探討、貼文是資源&知識分享,每個月的稿子和貼文都是帶著愛和熱情寫的,那你要不要幫我訂閱一下電子報

實習後續行動:下樓買飲料先

寫到這都還沒驗收我對開放/開源的理解,所以進入心得分享:我認為替開源(Open source)技術播種的「開放文化」(Open Culture),可追溯自 Richard Stallman 的自由軟體運動。姑且不談 Stallman 對性自主定義的父權觀點,當年他駭入公司印表機、解放原始碼的行動,賦予了開放文化相對於「閉源」的反抗及批判精神。 

無論在駭客、DAO、或 Maker 圈,各種公民場域都有開放精神。看過紀錄片《Maker》裡到處焊接敲鍵盤的生活駭客,不會寫扣、只會報紙沾白膠加水的我,雖然從未涉足、只是路過社群,卻覺得開源並不遙遠。不只終端機裡的程式碼,任何僵化的現狀、奇形怪狀的想法都可以拆開看一看(?) 

但這並不是說凡事都要自由開源,它們只是諸多方法之一。如果現況平穩、或有更根深柢固的課題,開源不一定是最佳解。但我在參與 RightsCon 時發現,當探討內容審查、著作權和平台監控等複雜議題時,即便能點出系統問題,常也只能用呼告法作結。此時開源/開放就可以是一種解決方法。例如當網路被阻斷時,我們能用開源軟體重建連線、彙整斷網狀況集體回報。 

每個人都只能走很分散的路,串起來卻能變成一張地圖。啊,當然也有誰負責畫地圖、誰的腳步被採納的問題,這時就要追溯行動的歷史,必要時候也得重新建立組織、放棄一些試圖掌權的撐腰力量。這些是現在研究數位媒體文化的我,才剛開始認識的事情。 

現在的我依然是對科技一竅不通的麻瓜,但我至少學會辨識科技的用途,開始辨別誰在(被)使用。無論實習後的我有沒有要走科技業、耐著性子讀到這裡的你想不想去 OCF 實習(~提供~*我不是廣告*)我想建立意識都是重要的事情。

去 OCF 實習就會遇到很會做 GIF 的 ROCK ㄛ!

於是乎很有意識的我,實習結束後還是常在家穿 OCF 的開(ㄕㄨㄟˋ)放(ㄧ)踢(如圖)。暑假某天我去樓下便利商店買飲料,結帳遇到附近游泳池認識的救生員阿伯。可能因為平常見面我們都穿泳衣泳褲,衣冠楚楚突然有點難打照面,他看了我三秒然後笑著說:「所以你很開放喔?」

。。。

文末分享一些帶我認識開放/開源的寶地,歡迎你也去走走看看:

本文章授權條款採 創用 CC BY (姓名標示) 4.0

開放文化基金會 2022 年實習夥伴 許瞳 / 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