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只是比大聲而已:去中心化平台上的內容審查現況

rock


網路世界的發語權,是數位人權領域的核心議題之一。而在社群媒體蓬勃發展之際,個體於網路空間的表達自由,與各平台的內容審查制度密切相關。數位平台的內容審查制度本為對抗色情、暴力及騷擾而生,然而,如今在 TikTok、META、Twitter 等大型社群媒體上,卻因審查準則的不透明、觀點的偏頗,而使部分使用者的權益反遭侵害。在此情境下,相較於仰賴 AI 演算偵查內容、且程序由企業把持的大型平台,提倡眾人協作、社群自治的去中心化平台,更能分散並平衡觀點,因而成為抗衡權利的可能選項。

不過,審查規則要達公正透明,旨在開放地融入多元觀點,而非僅是增加監察人數。去中心化架構能否有效增進內容審查的透明度,是探討社群媒體發展的切角之一。今年五月的國際數位人權年會 RightsCon2022 中,一場集結了 Reddit、Wiki Foundation 及 GitHub 員工的對談,即討論去中心化社群協作平台上,內容審查的現況及社群生態。

首先,講者們皆同意,無論在中心化或分散式平台上,任何審查都應注重脈絡 (context) 而非僅是內容 (content)。講者認為「沒有所謂違規的內容,只有誤用的脈絡。」中心化大型平台的審查制度目前為人詬病處,即在於過度自動化的審查過程。舉例而言,基於禁止身體裸露原則,近年 META 大量下架了帶有 / 近似女性乳頭的影像,其中包括 2019 年澳洲乳癌支援組織為募款所拍攝的一系列癌友的半身廣告。不分青紅的自動下架,引起支持團體的抗議。

相對而言,類似 PTT 的網路論壇 Reddit,則交給社群自訂版規、由熟悉內部文化者共同維護,給予使用者較多彈性與自由;在通用的基本審查原則之下,Reddit 用戶可藉評論機制決定平台上內容的去留。儘管如此,Reddit 上仍有資訊不透明的問題:例如呼籲 Reddit 優化回報機制的專案 www.reveddit.com 便發現,除了負責維運的版主,Reddit 並不會在貼文或留言被下架時主動告知,且已刪除的內容可能保留於個人頁面,使得部分用戶即便貼文遭移除卻渾然不覺。

此外,較社群本身晚兩年誕生的維基媒體基金會 (Wikimedia Foundation),亦分享了社群長期存在的觀點偏差問題。根據基金會於 2018 年針對十二國維基百科頁面的調查,高達 90% 受訪編輯成員為男性,而英文維基百科頁面則多呈現歐洲白人視角。維基媒體基金會自 2011 年起,即致力改善平台上性別與地域觀點的偏頗,並優化內容查核機制。

舉例而言,近期一名代號「折毛」的中國用戶即在維基社群上引發熱議。其自2012 年起偽造了一系列古俄羅斯史,包含地形圖、人口統計圖等虛實參半的維基條目,累積十年、高達 204 項的內容近期才遭舉報下架。佩服「折毛」的潛水及杜撰能力之餘,此例也提醒公眾,無論歷史書寫或個人輿論,網路資訊的存無及真實性,可能掌握於少數具發語權的使用者手中。

關於集結群眾智慧的開源專案,學者 Roy Rosenzweig 在《歷史書寫能夠開源嗎?》(Can History Be Open Source? Wikipedia and the Future of the Past) 一文中,對開源協作平台寄予期待:Linux、GitHub、Wiki 等開源專案,能與集權掌握的書寫系統抗衡,賦予個體閱讀並書寫的自由。然而,在去中心化平台上,審查不可僅是比大聲而已,仍須有為內容負責的權益關係者,以身作則擔任平台的吹哨者。